李鸣涛认为,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在线上流量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寻找增量市场已成为必然选择,其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线下新增用户是重要方向。
“布局‘硬折扣’超市,可以借助电商平台的品牌背书增强消费者信任,同时利用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自有品牌优势提升供给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形成线下流量反哺线上的附加价值。”李鸣涛说。
何以低价?
“硬折扣”商品之所以能卖出低价,并非压缩了生产成本,而是在营销、流通等环节大幅“瘦身”。
受访专家表示,“硬折扣”的低价源于对供应链、商品结构和运营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在供应链环节,“硬折扣”商店通常通过源头直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张毅认为,“硬折扣”整体上是“深度参与上游,从商品开发甚至生产就介入,传统经销商和大量营销费用几乎都省掉,因此能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低价不低质”。
在商品结构上,“硬折扣”超市普遍采用精简SKU(库存控制的最小可用单位,通常指一款商品)的策略,相较于传统大卖场动辄上万个的SKU,其单店SKU通常控制在1000~2000个之间。李鸣涛表示:“有限的SKU带来更大的采购量,从而形成价格优势。同时在选址、装修、人员配备等方面压缩运营成本,整体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