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濠江流向黄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国乐章”

时间:1756455062
来源:

高潮:“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

延安鲁艺旧址东山的一孔窑洞内,临窗砌有一张土炕,小炕桌上放着煤油灯。墙上的黑白照片中,裹着棉大衣的男子俯在桌前,右手执笔、眉头微皱。这里是依照历史原貌复建的冼星海个人纪念馆。

抗战时期的延安,处处飘扬着充满革命激情的歌声。冼星海抵达后迅速投入工作,经常白天教课,晚上提着灯到处教歌。

1939年3月11日晚,他受邀聆听好友光未然朗诵刚刚创作的歌词。根据数渡黄河的经历,诗人描写了河流的雄浑壮阔、船夫与风浪的奋勇搏斗……听毕,冼星海激动起身:“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在延安料峭的春寒中,在教学和生产的间隙,冼星海开始了创作。他不厌其烦地请人描述渡河的情景,有时伏案疾书,有时起身试唱,又数易其稿。

妻子钱韵玲回忆:“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炽热!”

六个日夜后,冼星海以60多页手稿谱成《黄河大合唱》。描述劳动场景的《黄河船夫曲》、充满乡土气息的《河边对口曲》、委婉动听的《黄河怨》、雄壮激昂的《保卫黄河》……他后来总结:“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