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濠江流向黄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国乐章”

时间:1756455062
来源:

120年前,星夜大海中的渔船上,一名船工的遗腹子诞生了,得名“星海”。

伴着母亲的咸水歌谣,小星海在疍家生活中获得音乐启蒙。在学生马可的回忆中,冼星海曾说,自己从小就听惯了水手们在无边无涯的海面上唱的歌,歌声辽阔、奔放,“能够体会到劳动者对祖国山川江河的深厚感情”。

“澳门人民的爱国传统和奋斗精神深刻影响了冼星海的为人与创作。”澳门文化学者殷立民评价说。

从童年到少年,冼星海随母辗转新加坡、广州。他逐渐展露出众的音乐才能,后自费赴法国学习音乐。

1935年夏,已成长为职业音乐人的冼星海回到祖国。目睹日寇侵略下山河破碎,他立刻投身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当有同行笑他创作不挣钱时,冼星海坚定回应。

那些年,在阅读和交谈中,冼星海对延安心生向往。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1938年,收到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众多师生签名的聘书后,他毅然奔赴那“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