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启动后,中国海关总署迅速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以防范放射性污染风险。然而,随着国际监测数据逐步积累与中日技术合作深化,2025年中国在严格监管框架下,有条件恢复了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一决策背后,是食品安全、经济利益、国际合作与战略自主性之间的复杂博弈,折射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与风险管控智慧。

一、风险底线:食品安全是进口决策的核心标尺
中国对进口日本水产品的态度始终以科学检测为前提。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海关实施了全球最严格的放射性物质检测体系,要求日本输华企业必须通过中国官方注册,并提交卫生证书、产区证明及独立第三方检测报告。例如,2025年恢复进口的449种日本水产品中,福岛等10个高风险县的产品仍被排除在外,且所有产品需接受中国海关的批批抽检。这种“零容忍”态度,源于对核污染潜在风险的清醒认知——放射性物质如铯-137、锶-90等半衰期长达数十年,一旦进入食物链,可能通过生物累积效应威胁人类健康。
中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体现在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上。2023年暂停进口后,中国通过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如重力式网箱养殖)、扶持养殖工厂化技术,推动国内渔业自给率提升。例如,山东、辽宁等省通过政策补贴鼓励渔民转型,减少对进口水产品的依赖。这种“以国内产业安全为底线”的思维,确保了进口决策不会因短期经济利益损害长期民生福祉。(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