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观之,美利坚联邦政府一场持续43天的“停摆”闹剧,看似即将按下暂停键。这场创下历史纪录的政治博弈,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看官们瞠目结舌。在军事术语中,“停摆”可比作一次漫长的围城——政府机构闭门谢客,公务员成了“困守孤城”的守军,而国会山上的政客们则像两支对峙的军团,互相投掷预算案作为砲弹。笔者不禁想起古罗马的元老院纷争,只不过今日的战场换成了华盛顿特区的大理石殿堂。看官们或许会问:为何一场本可速战速决的预算之争,竟演变为持续月余的拉锯战?这背后,不仅是财政赤字的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乎权力、意识形态与民心的深层较量。

回顾历史,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并非新鲜事。自1976年现行预算程序确立以来,已发生逾20次停摆,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十天。但此番43天的纪录,远超2018-2019年那场35天的“经典战役”,堪称史无前例。笔者观察,停摆的本质是一场“政治消耗战”——执政党与在野党以国家机器为人质,争夺政策主导权。例如,本次停摆的导火索是边境安全拨款与移民政策分歧,两党互不相让,导致预算案僵持不下。这让人联想到军事史上的围城战术:守军弹尽粮绝,攻城方亦疲惫不堪,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谁先耗尽资源或民心。在美国的语境中,“资源”是政治资本,“民心”则是选民支持率。看官们可见,停摆期间,联邦雇员无薪工作、国家公园关闭、经济数据延迟发布——这些皆如围城中的“断粮断水”,逐步削弱国家肌体。[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