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技术遥遥领先
隧道采用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绝对是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纪录。同时,创新设计4.2米净高,可以满足通行公交、消防、管理及救援车辆等要求,极大提高通行能力。
二、经济发展
目前穿越黄河两岸绕行需约30分钟,隧道通车后,驾车穿越时间将缩短至仅需5分钟。这一效率提升对物流运输、日常通勤及应急救援等场景意义重大。
两岸货运时间压缩,预计降低区域企业物流成本,尤其利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高新产业供应链。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称,作为济南“二环一隧”核心工程,隧道将强化南北向经济轴带,据类似项目经验(如济南济泺路隧道),有望拉动沿线区域年经济增长1%-2%。
三、展现中国速度
建设以来,项目实现最高日进尺18米、月进尺426米,创造了17米级盾构施工的世界纪录,已累计攻克28项技术难题,完成科技论文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2件,总结形成17米级盾构施工成套技术体系。
四、生态保护
水源地零污染实践:隧道北邻济南一级水源地,通过自主工艺实现泥浆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避免对黄河水质造成影响。
五、城市格局重塑
据齐鲁壹点报道称,济南规划建设跨黄通道共34处,包括28座大桥和6座隧道,已建成22处。其中,起步区42公里范围规划跨黄通道共21处,平均2公里1处,达到了南京、武汉、杭州等沿江城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