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克/天:提示肾小球病变较明显;
≥ 3.5克/天: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往往需要积极干预。[page]
更重要的是,是否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尿的多少和病理类型。例如:
IgA肾病:24小时尿蛋白 ≥ 1克,就可能需要激素治疗;
微小病变型肾病:通常要等到尿蛋白 ≥ 3.5克才启动激素。
可见,蛋白尿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指标。
3. 蛋白尿是推动肾功能恶化的“头号推手”之一**
研究证实,持续的蛋白尿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不仅反映肾小球损伤,还会直接毒害肾小管,加速肾间质纤维化。
而另一个“帮凶”就是高血压。两者协同作用,会显著加快肾衰竭的进程。如果蛋白尿和高血压都控制不好,肾功能恶化几乎不可避免。
4. 蛋白尿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晴雨表”**
治疗后是否有效?医生最关注的指标就是尿蛋白的变化:
尿蛋白降至 < 0.3克/24小时:称为“完全缓解”,意味着病情明显好转;
< 1克/24小时:称为“部分缓解”,也提示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