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过自己或他人的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干是湿?有人掏耳朵时发现耳垢呈黄褐色、黏稠油润,而另一些人则多为灰白色、干燥片状。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其实暗藏玄机——它不仅与遗传密切相关,还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体质特点和潜在健康倾向。

一、耳屎为何有干湿之分?
耳屎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主要成分包括油脂、角质、水分及少量抗菌物质,具有润滑耳道、阻挡灰尘和微生物的作用。其干湿类型主要由基因决定:
湿性耳屎:呈棕黄色、黏稠如膏,常见于欧美人群及部分亚洲人;
干性耳屎:呈灰白或淡黄、干燥易碎,多见于东亚人群(如中国、日本、韩国)。
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差异源于ABCC11基因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携带特定变异(G等位基因)的人表现为干耳,而未变异者(A等位基因)则为湿耳。有趣的是,这个基因还与腋下汗液成分相关——湿耳者往往体味较重,干耳者则多无明显体臭。(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
二、从耳屎看体质,中医怎么说?
在中医理论中,耳为“肾之窍”,耳道的湿润程度可间接反映肾气盛衰与体内津液代谢状态:
湿性耳屎:多提示体内“湿气偏重”或“痰湿体质”。这类人可能伴有大便黏滞、舌苔厚腻、容易疲倦、皮肤出油多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