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的务实底色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余个实体化服务平台集中授牌,包括武汉市与南非合作的优质农产品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让科技合作有了具体载体;30余项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协议的签署,将“纸上合作”转化为“落地项目”;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与科技创新荆楚行活动,更让冰冷的合作数据有了人文温度。即将举办的12场平行专场,从现代农业到卫生健康,从低碳冶金到药品创新,几乎覆盖了非洲发展最急需的关键领域,这种“按需对接”的精准度,正是中非合作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论坛本身是中非合作的“浓缩版展示”,那么近期密集的中非互动则构成了“全景式背景”。蒋烽大使与非盟经贸委员商讨零关税政策落实,让贸易便利化从承诺走向现实;中国在非洲的职业培训项目,正将非洲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安哥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已培养超2000名技术人才;赞比亚光伏电站、科特迪瓦生物质电站等绿色项目,既缓解了非洲能源短缺,又契合了“绿色工业化”的发展潮流。这些合作不是简单的“援助”,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