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键差异在于:中国在2010年已开启自主创新征程,而印度仍处在“引进-消化”的循环中。光辉MK2改鸭式布局、阿斯特拉MK2瞄准霹雳-15,这种“对标式研发”虽能缩短差距,却难以实现超越。
五、王炸组合的诱惑:印度能否复制歼-10C+霹雳-15?
歼-10C与霹雳-15的搭配之所以被称为“王炸”,在于其实现了1+1>2的体系效应:
歼-10C的航电系统可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引导6枚霹雳-15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4个
导弹与火控系统间通过数据链实时交互,形成动态杀伤链
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与雷达形成互补探测体系
印度若想复刻这套组合,需突破三大瓶颈:
雷达与导弹的对话协议:火控系统与导弹的数据交换标准
体系整合能力:将国产导弹整合至法制战机的技术壁垒
实战检验环节:缺乏真实对抗环境下的迭代优化
即便获得外部技术援助,印度版“王炸组合”预计仅能达到原版80%的效能,且需5-8年时间验证成熟度。
六、暗流涌动的大国棋局
霹雳-15残骸引发的连锁反应,折射出更深层的战略博弈:
美国可能通过技术转让,助力印度制衡中国空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