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全军覆没,乌军被迫放弃要塞,退至红军城周边野地,试图与俄军对攻。但这无异于自杀:在野地中,乌军失去工事掩护,完全暴露于俄军火力之下。俄军出动滑翔炸弹、重炮及精锐无人机部队(如库尔斯克州分队),对乌军指挥中心和后勤链实施精准打击。更致命的是,乌军补给线濒临崩溃——俄军渗透部队已在火车站及铁路南段建立7个据点,切断城内外联系。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证实,守军士气低迷,防御体系正瓦解。看官们,乌军此策实属无奈:其号称160个旅,总兵力30万,但每旅实际战斗人员仅2000余人,分散于东部战线后,任何局部都难坚守。俄军11万大军三路合围,红军城已成“顿涅茨克最后防线”,一旦失守,乌军整个东部战线将如骨牌般崩塌。(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
三、乌军的绝地反击:地形游击与外部援助,能否扭转乾坤?
尽管困境深重,乌军仍未放弃。红军城周边地形复杂,沟壑与森林可作天然屏障。乌军正尝试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利用FPV无人机骚扰俄军补给,并集结“匈牙利飞鸟”等无人机团级部队,在乌达奇涅-纳迪夫卡方向发动反攻。同时,乌军寄望于外部援助——荷兰已派出两套爱国者系统,西方虽援助减少,但火烈鸟巡航导弹等新装备或能增强火力。乌军总司令更宣称,红军城是“决战关键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看官们,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曾在库尔斯克反攻中短暂奏效,但如今红军城形势更严峻:俄军电子战部队压制乌军无人机,部分设备甚至因信号干扰无法起飞。雇佣兵问题更雪上加霜——外籍士兵因薪酬低、战况凶险而士气涣散,部分倒戈投俄,进一步削弱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