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在34岁前后、60岁前后以及78岁前后,身体会经历一次较为剧烈的生理转变。这些阶段不仅是外观上的变化,更是体内细胞、代谢和免疫系统的重大调整。
有趣的是,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年轻,但通过血液蛋白质检测却发现其生物年龄(生理年龄)已经明显偏大,说明衰老并不仅仅体现在脸上。[page]
蛋白质与衰老有什么关系?
研究指出,人体血液中的蛋白质种类和浓度,是衡量衰老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某些维持细胞活力、修复组织的蛋白质会逐渐减少,而与炎症、慢性病相关的蛋白质则可能增加。因此,监测这些蛋白的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健康风险,并为延缓衰老提供方向。
虽然这项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衰老并非完全不可控。
永生真的有可能吗?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掌握了衰老的关键节点,人类是否可以实现永生?
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如果能够干预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端粒长度,理论上就有可能延长寿命。因为:
人的细胞染色体端粒大约只能分裂50次左右,每一次分裂都会导致端粒缩短,直到无法再分裂,细胞进入老化状态。
所以,如果未来科技可以有效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甚至重新延长端粒,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突破寿命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