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冬天里有人穿羽绒服还手脚冰凉,有人却只穿单衣仍汗流浃背;到了夏天,有人躲在空调房里不敢出门,有人却顶着烈日依然神清气爽。更有甚者,一年四季既怕冷又怕热,稍有温差便浑身不适。这种对冷热感知的巨大差异,其实与每个人的体质密切相关。

一、怕冷:多属“阳虚”或“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是人体温煦、推动和防御功能的根本。若阳气不足(即“阳虚体质”),就容易出现畏寒肢冷、喜热饮、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此外,气血亏虚者也常感寒冷——因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不足则无法温养四肢百骸。
调养建议:
饮食宜温补:如生姜、红枣、桂圆、羊肉、核桃等;
避免生冷寒凉食物;
适度运动以助阳气升发,如八段锦、慢跑;(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
注意保暖,尤其腰腹与脚部。
二、怕热:多因“阴虚”或“湿热内蕴”
怕热者往往易出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这多与“阴虚火旺”有关——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导致虚火上炎。另一类人则属“湿热体质”,表现为面油多、口苦、大便黏滞、易长痘,这类人虽不一定是真“热”,但因湿与热胶结,身体散热不畅,故对高温格外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