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造势需求:高调宣称“仿制”,既是对国内军工体系的动员,也是对潜在盟友的展示——印度有能力消化顶尖技术。但讽刺的是,这种宣传恰恰暴露了其技术依赖的焦虑。
2. “技术金矿”还是“心理安慰”?
印度媒体将残骸称为“战略礼物”,但现场照片显示,导引头核心部件已严重损毁,火箭发动机仅剩残片。真正能逆向的模块不足三成,且涉及材料学、微电子、流体力学等跨学科壁垒。这种“金矿”更像是一张密码残缺的藏宝图。
二、PL-15E的三重“技术壁垒”:印度能否跨越?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瞄准的三大核心技术,恰是三道鸿沟。
1. 微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毫米波段的珠穆朗玛峰
美国折戟的前车之鉴:美国曾试图在AIM-120D上应用同类技术,却因T/R模块微型化、散热和成本控制失败而放弃。日本的AAM-4B虽勉强实现,但可靠性存疑,导致其主力仍依赖美制导弹。
印度的“组装困局”:印度“光辉”战机搭载的以色列EL/M-2052雷达,尚需外部技术支援,且故障率居高不下。而要研发出PL-15E同级、仅茶杯大小的导引头,需攻克氮化镓材料、高密度集成和极端环境稳定性的三重挑战——这恰是印度电子工业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