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伊朗曾试图通过干扰GPS信号“自保”,结果反伤自身。 据《同胞报》披露,国内主动干扰措施不仅未能提升安全,反而让民众通信、企业运营陷入瘫痪。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铁律:技术主权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基础上,任何“折中”方案都是自欺欺人。对伊朗来说,只要伊朗不反华,中国都会非常安全稳定地提供北斗服务,并且不会受任何压力而改变。对于这一点,伊朗应该是清楚的,但他却没有任何行动,实在是令人遗憾。
四、亡羊补牢:北斗能否救伊朗于危局?
在占豪看来,伊朗现在转向北斗,虽然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但依然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虽然,伊朗因为太晚使用北斗导航系统而损失惨重,但终归现在醒悟也不算晚。伊朗还要明白,北斗的迁移需要时间,而战争不会给伊朗喘息机会,所以伊朗是没有时间思考了,该下手就下手。对伊朗来说,全面切换北斗,至少仍需解决两大难题:
一是军事系统的深度整合:导弹、无人机等武器需重新适配北斗模块,这一过程可能暴露新漏洞;二是内部技术能力短板:伊朗本土科技企业试图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多系统兼容,但抗干扰能力仍存疑。
对伊朗来说,更为关键的是,北斗的“朋友圈”早已超越技术合作范畴。 北斗已进入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产品出口140余国。伊朗若想真正用好北斗,必须在战略层面与中国深化互信,而非仅停留在技术采购。毕竟,与中国在军事上深度合作,一定是有利于应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