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还特地为“老三届”学生以及大龄下乡青年,放宽了招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为方便他们上大学制定特殊政策。
在本来的招生文件中,明确规定:考生年龄在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
在邓公的关怀下,1977年的招生文件做了如下两个特殊规定:
一: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
二:大龄青年,工龄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带工资读书。
这两条特殊的政策,不知道让多少已经结了婚,拖家带口的有志青年免除了后顾之忧。
高考制度改革之后的1977年和1978年,两届高考共录取68万名大学新生。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有理想,有才华的知识青年。后来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各领域,都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且重要的作用。
甚至直到今天,很多我的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是当年的68万大学生之一。
当代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对我国太阳电池和光伏材料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李永舫院士,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大学的。
李永舫出身农民家庭,1977年的时候他已经29岁,不但当了多年的工人还早就已经有了家室。
如果按照最初的招生条件,他毫无疑问是参加不了高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