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听风的蚕”分析:“三脉冲在工程上面临巨大挑战——推进剂分段越多,结构越复杂,可靠性反而可能下降。以色列是否掌握了成熟技术?恐怕只是‘纸上谈兵’。”
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现有的“德比-ER”双脉冲导弹,射程仅100公里,连霹雳-15都不如。如今突然抛出“射程250公里”的三脉冲方案,难免让人怀疑:这是技术突破,还是针对印度“量身定制”的营销话术?
三、以色列的“军火生意经”
以色列向印度推销“天空之刺”,背后逻辑清晰:
抓住印度“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印度在空战中连续吃亏,急需“复仇神器”;
利用技术代差制造焦虑:强调“中国双脉冲,我给三脉冲”,迎合印度“一步到位”的幻想;
复制“苏-30MKI模式”:拉印度投资研发,用印度的钱练自己的技术。
历史上,俄罗斯用苏-30MKI项目把印度当“小白鼠”,测试不成熟的相控阵雷达和矢量发动机,最终研发出成熟版苏-30SM自用。如今以色列很可能如法炮制:“先画饼圈钱,再用印度空军试错,最终完善自己的导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