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战争下的“新常态”
近期的俄乌冲突,加之“土耳其溪” 事件也折射出俄乌冲突中一个更值得警惕的趋势,某些特点正在成为冲突中的“新常态”,具体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攻击目标的非军事化:战争不再只针对军队和军事设施,而是转向民生和经济命脉。能源管道、电网、通信光缆等成为优先打击目标,目的是用最小代价造成对方社会最大程度的恐慌。
手段的非对称性:使用无人机、雇佣破坏分子等手段,成本低廉但威胁巨大,而且这些行动往往难以追根溯源。
战争逻辑的转变:现代战争的逻辑已从“歼灭力量”转向 “瓦解战争潜力” 。通过攻击能源设施,既能削弱敌方战争经济的支撑,也能打击民众士气,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制造波动,可谓一举多得。
“土耳其溪” 的危险,和没查清的 “北溪” 爆炸案像一对警钟,俄罗斯的能源命脉,正成为美西方的靶子。而冲突中的“新常态” 更在重塑现代冲突的打法。
对于俄罗斯来说,守住 “土耳其溪” 不仅是守护经济命脉,更是在能源地缘博弈中维系对欧对话的最后纽带;对部分欧洲国家而言,想用好便宜的俄气,又得跟着西方选边站,这难题越来越难办;对全世界来讲,要是能源管道总被当成武器炸,要是这类事总查不出真相、变成 “悬案”,以后能源安全,乃至人类共同利益,都将陷入更危险的不确定性。
这场较量早已不是俄乌之间的事情了,当美欧齐上阵,大国博弈的迷雾弥散在世界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