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民族议题已经进入中美斗争的前沿,也已成了他们针对我们打认知战的重要选题。认知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这类行动正不断向更深层次渗透,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与日俱增。尽管我们一直在积极应对,也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若没有一部像《民族团结促进法》这样的重要法律作为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我们将难以扭转当前“对方主动进攻、我方被动防御”的长期被动局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扭转长期以来被动应对的局面,国家民委加快推进民族领域立法进程,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并配合全国人大民委开展研究起草工作。制定一部统领民族团结事业的法律,任务极为繁重复杂。需系统梳理大量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针对各项条款所涉专业领域组织深入课题研究,并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广泛调研——尤其要深入民族地区,从边疆到城市,召开无数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从起草到成型,数易其稿,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用词,都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在国家民委大量前期努力的基础上,这部法律才得以高效推进并迅速成形。经过系统而审慎的流程,如今它正式进入全国人大审议阶段,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考虑到这部法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不得不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咱们要给国家民委记上这一功。我们国家这么高效做了这么多工作,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大竞争中,为中华民族争取更多共同利益,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积累更厚实的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