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绞肉机:从"铁剑"到"最后一战",解码以色列的战略冒险与地缘困局
当以色列《国土报》用"最后一战"定义这场代号"基频成军"的军事行动时,看官们或已嗅到弥漫在地中海东岸的铁血气息。5个作战师压境加沙,77%土地落入以军控制,200万平民被迫迁移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埃及突然向东亚调运防空系统的反常动作——这场被赋予历史宿命感的战役,实则是特拉维夫在政治、军事、外交三重困局下的豪赌。
一、军事维度:从"精确打击"到"焦土战略"的战术异化
以军宣称"两个月控制75%加沙"的作战计划,本质上是将2005年单边撤离后形成的"蜂窝式管控"升级为"板块化占领"。不同于以往定点清除哈马斯高层的"外科手术",此次作战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立体绞杀网络。根据以军5月25日战报,过去一周摧毁60余个地下设施、反坦克阵地及无人机工事,配合"安全区"内36名平民遭误炸事件,暴露出"无差别火力覆盖"已成常态。这种将哈马斯武装与平民生存空间同步压缩的策略,恰如以色列区域问题专家戈伦所言——"以战养政"的军事决策正将加沙拖入深渊。
其二,人口重置工程。将200万巴勒斯坦人强制迁移至南部,表面是"减少附带损伤"的人道举措,实则暗合《国土报》披露的"缓冲区计划"——通过改变人口结构实现北部领土实质吞并。这种系统性驱逐,与1948年"灾难日"的人口置换逻辑形成历史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