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陈毅陷入人生的至暗时刻。
为什么讲至暗呢?这比他在南方三年游击战时更难受。
那时难,主要难在战争压力大,但内部同志们之间是团结的、一致对外的。此时,陈毅却陷入领袖、搭档和下级同时质疑、责难。
事情源自泗县失利,又不全部来自泗县失利,而是一场复杂多元无法一语言说的涡流。
一、小老虎的愤怒
泗县战斗,本来陈毅手拿把攥要拿下。此城弹丸小城,虽处交通要道,城中兵力不多,山东野战军以22个团的兵力投入这场战斗,目标是桂系部队的6个团。
谁料久攻不下,山野损兵2000余人,只歼敌3000余人,城池仍然拿不下来。陈毅不得不命令撤出战斗。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连日大雨,炸药受潮,山东八师赖以成命的爆破战术被极大克制。又如对手是战斗力剽悍的桂系第七军部队,抗战中打过硬仗,战斗力和战斗作风不逊于国军中央军五大主力。
但我们说,这些都是次要原因,主导因素是山野指挥部的总体指挥有问题。
敌我兵力对比虽达1:3.6,达到了我军歼灭国民党军的一般优势比,但陈毅、宋时轮在分派兵力时,把大量兵力用在阻隔打击四面八方前来援救的国民党军,真正投入攻城的兵力仅有6个团。攻城指挥又出现分兵主义,一半兵力用来打外围据点,与城内敌人作战,成了我军3个团打敌军将近6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