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与西方“去工业化”苦果的鲜明对比。如果真如某些西方政客臆想的那样,中国决定军事援俄,那么我们的军工生产线可以在:
15天交付1万辆PCL-161型车载火炮
30天生产1亿发各型炮弹
90天补充俄军全部装备损失
但中国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深知——和平的價值远高于任何地缘政治收益。
四、北极棋局:被瞄准的中国正当权益
北欧联合空军计划的真正战略意图,在于阻挠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活动。
根据《斯瓦尔巴条约》,中国有权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我们在冰岛建立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参与建设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都是国际法框架下的正当合作。
然而在北约的叙事体系中:
科学考察 = 军事侦察
能源合作 = 战略渗透
商船通航 = 海军前置
这种“妖魔化”逻辑的背后,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本能抗拒。当芬兰在北部边境扩建军用机场、挪威在巴伦支海增加P-8A反潜巡逻频次、丹麦在格陵兰岛升级雷达站时,他们瞄准的不仅仅是中国在北极的科考船,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五、战略误判:北约正在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