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乌方试图以“破釜沉舟”姿态凝聚盟友信心。北约国家内部对军援效率的质疑声时有浮现,乌外交部此次强硬表态,可视为对欧美“疲劳症”的预防性对冲——若盟友怀疑基辅的抵抗意志,援助链条或生变数。
第三,为冬季战役做政治铺垫。俄军近期加强了对能源设施的打击,乌政府需通过“不谈”立场,动员民众承受更长期的战时经济与社会压力。
扎哈罗娃的“缺乏和平意愿”指控,恰是俄方心理战的经典套路。但笔者提醒看官注意:俄乌之间本就不存在互信基础,换俘协议屡次生变,本质是双方将人道议题工具化的体现。当谈判渠道关闭,这类摩擦只会更加频繁。(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
二、前线与后方的“共振”:战争形态已悄然迭代
冲突进入第二年,其形态早已超越传统阵地战。笔者从三个维度剖析:
技术维度:民用无人机在侦察、炮兵校正与小型突击中的角色,已从“辅助”升级为“支柱”。乌军使用改装商用机型执行袭扰任务,俄军则以电子战系统反制,形成“无人机攻防”的子战场。这类非对称手段的成本效益,正重新定义“制空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