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热血洒他乡。
一封封与妻书,记录着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告白——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生死相托的誓言。
予家:铁血丹心世代传
“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致信妻子赵志学,用“国与家”的辩证叩击人心。
数日后,年仅35岁的蔡炳炎在罗店战役中壮烈牺牲。这封用热血书写的与妻书,也成为抗日名将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我会告诉他们,‘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不是口号,是先辈用鲜血印证的真理。”蔡炳炎烈士的孙女胡清如今常给孩子们讲述先辈的抗日故事。“这些传家宝承载的不仅是我们一家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希望更多人能从爷爷的故事里,读懂什么是家国情怀。”
信仰的火种照亮泛黄的信笺,无不揭示着一个民族向死而生的精神密码。
1943年,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肖永智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病痛缠身之时,他给妻子魏敏写信,直言自己“是在以共产党员的精神在克服着敌人给予我的痛苦”“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在痛苦时应当是毫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