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更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缺乏生命教育意识,家校难形成合力。
河南洛阳老城区第二小学教师尹永彩反映,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直面死亡话题,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当孩子问到‘死亡’相关问题时,有的家长会回避,甚至呵斥孩子”。
同时,现有评价体系侧重知识掌握,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受访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成果要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更多地从德育成果评价出发,发挥生命价值观念的引导力。
多举措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寻找生命的意义。很多做出极端行为的孩子,不能简单归因为心理问题,其症结在于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刘慧说。
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和工作指南,并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党委书记王光毅等人认为,相关部门宜探索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整合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细化的生命教育实践指南,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