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向媒体反映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
她母亲被一位情感主播深深吸引,在短视频平台上沉迷于其每晚直播,不但购买了大量产品,还为了支持这位主播而四处借钱。
这种情形并非个案,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多起类似情况发生。
这些情感主播通常以“情感专家”的身份出现,分享关于婚姻、家庭矛盾的故事,并隐瞒内容是精心编排的演绎。
他们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博得观众的同情和支持,进而引导观众打赏、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
张女士,来自山东聊城的一名观众,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
开始时,她被主播的口才和所谓的解决问题能力所吸引,投入金钱成为“铁粉”希望获得连麦求助的机会。
但她很快意识到,这些故事具有高度雷同性,且在网络上有售的剧本和工作室制作背后的推手。[page]
笔者调查发现,情感直播间存在着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包括编造剧本、假连麦,甚至不惜搭建像医院病房一样真实的场景来欺骗粉丝。
普通群众演员和带有原创剧本的演员收费不等,直播间内部由“托”负责评论和打赏,营造人气和信任感。
直播平台对此类行为的监管明显不足,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法律专家马丽红指出,如果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骗取打赏,可能涉嫌诈骗犯罪。广告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也禁止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