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民企“降维打击”:高超音速武器变“消耗品”

时间:1764303528
来源:

凌空天行的破局之道,堪称一场典型的“降维打击”:不追求单项技术极致,而是通过“选用商用产品、借用工业产线、利用社会产能”的模式,把导弹制造从实验室拽进了流水线。其此前研发的“云行”超音速飞机与“筋斗云”发动机,已构建起覆盖气动、控制、防热、动力的技术链。当美国雷神公司还在为单枚导弹的造价争论不休时,东大民企早已用供应链优势碾碎了技术壁垒——这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商业逻辑对传统军工的“格式化”。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低成本量产背后,暗合了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饱和式打击。试想,能以5-7马赫速度智能识别目标的导弹集群,若如蜂群般扑向海上移动平台,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难逃“蚁多咬死象”的结局。笔者曾言,未来战争的胜负手不在平台多寡,而在智能集群的密度与迭代速度。凌空天行用按月优化的技术迭代周期,彻底撕碎了“十年一换”的装备升级传统。

三、军民融合的“成都样本”:产业链就是战斗力

若说凌空天行的技术突破是“果”,那么其扎根成都的产业链布局便是“因”。作为成都商业航天“链主”企业,其数十家供应商均来自四川本地,形成了反馈及时、深度融合的本地化生态。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研发生产基地,更将提供从设计到试验的全链条服务——这哪里是工厂?分明是一座“战争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