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这位诞生于冷战末期的王者,以其无与伦比的初始设计树立了标准,但也因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过早关闭的生产线,被牢牢锁定在了“空优专家”的定位上。
二、后发制人的“体系破击者”:歼-20的弹舱与东方智慧
当歼-20“威龙”横空出世时,它面对的是一个F-22已然服役十余年、作战环境和技术理念都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天空。中国航空人清晰地认识到,单纯模仿F-22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答案。
歼-20的定位,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纯空优战斗机”。它被赋予的核心任务是 “体系破袭” 。这意味着,它不仅要能打赢空战,更要能像手术刀一样,插入敌方严密的作战体系(“体系”),猎杀其关键节点,如预警机、加油机、指挥所等,从而让敌人的整个作战系统瘫痪(“破袭”)。
这一顶层设计思想,在它的内置弹舱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主弹舱(机腹): “又大又深”是关键词。
为“大杀器”预留空间: 明显比F-22的主弹舱更宽敞、更深邃。这并非浪费,而是极具前瞻性的设计。早期亮相时携带4枚体型粗壮的霹雳-15超远程空空导弹,就是为了能够在敌方防区外,猎杀对方的高价值目标。后来,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比如发射药能量密度提升),歼-20也能携带6枚中距弹,且导弹外形更为优化,性能不减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