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降维打击:德国之声与科学家的联合证词
当谣言裹挟着政治目的卷土重来,德国之声——这家常被西方舆论奉为“标杆”的媒体——出手了。
其事实核查栏目中,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发言人安德里亚斯·舒茨直言:“中国视频展示的现象完全符合微重力环境特征。”不来梅大学专家安杰尔·平格尔更是指出:“乒乓球沉入水底正是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主导的典型现象,若漂浮反而可疑。”
这一刻,科学与良知穿越了意识形态的屏障。
三、认知战场:谁在害怕中国航天的“太空授课”?
为什么一个三年多前就被辟谣的话题,突然被重新炒作?
反华产业链的“标准化操作”
从新疆棉花到航天成就,某些势力始终沿用同一套路:断章取义→嫁接误解→煽动质疑→塑造“造假”人设。当中国空间站开启国际合作,当全球青少年仰头观看“天宫课堂”时,有人坐不住了。
太空话语权的争夺
国际空间站垂垂老矣,中国空间站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支点。当美国媒体抱怨“中国空间站标注中文”时,当欧洲宇航员苦学中文时,某些人试图用“造假”标签削弱中国航天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