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技术博弈:无人机与电子战的螺旋升级
乌军凭借民用无人机改装与自主研发攻击型FPV,一度在成本效益上压制俄军;但俄军近期电子战系统(如“披肩”“磁场-21”)的密集部署,使乌无人机战损率骤增30%以上。此次对无人机基地的打击,更是将矛头指向技术链上游。这场“廉价无人机vs顶级电子战”的猫鼠游戏,证明现代战争已进入技术迭代快周期,任何一方都无法长期垄断优势。
五、东大视角:平衡与理性的战略定力
笔者曾多次强调,东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务实”绝非骑墙,而是基于全球稳定与多极秩序的战略清醒。拒绝向冲突方提供武器、坚持劝和促谈、推动人道主义救援,本质上是对战争无限升级的刹车机制。尤其在东欧能源通道与粮食供应链濒临崩溃的当下,东大的稳定器作用愈发关键。某些西方媒体刻意渲染“东大军援俄罗斯”的谣言,恰恰暴露了其破坏性战略焦虑。[page]
乌克兰战场已演变为一场复合型消耗战——消耗弹药、消耗兵源、消耗技术、更消耗国际政治资本。俄军的“组合拳”与乌军的“坚守报告”,共同勾勒出这场冲突的残酷本质:胜利不再取决于单次战役的辉煌,而取决于谁能在资源枯竭前迫使对手心理崩溃。当西方盟友为援助资金争吵、俄罗斯默默启动“战时经济”时,或许正如笔者常对看官所言:“战争的终点从不在于战场本身,而在于后方社会的耐受力与政治智慧。”(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