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困局:F-22的亚太之殇
美军计划中F-22的缺席,也非偶然。这款冷战末期针对欧洲战场设计的全球首款五代机,在广袤的亚太战场遭遇了难以克服的“航程之痛”。
F-22的内部载油量(8.2吨)在问世时相当可观,但其设计理念深深打上了欧洲烙印:基地密集、空域复杂,强调格斗机动性。为确保隐身,它基本放弃副油箱,而引以为傲的超音速巡航更是油耗大户。洛马公司测试表明,F-22超巡100海里,作战半径暴跌四分之一,缩水至可怜的800公里左右。
在欧洲,依托密集基地和相对安全的加油空域,这尚可接受。但在辽阔的西太平洋,面对歼-20这样的对手,情况剧变。歼-20天生为大航程而生,其雷达探测距离远、导弹射程长,迫使美军加油机远离第一岛链。失去可靠且充足的加油支持,F-22的“腿短”被无限放大。若为省油放弃超巡,其五代机优势又大打折扣,处境尴尬。这正是美军在亚太愈发倚重F-35(油量超9吨,作战半径更优)和“油老虎”F-15EX的关键原因。
残酷的未来:从纸面到现实的鸿沟
美军“64架破网”的构想,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且不提中国空军那规模庞大、战力彪悍的歼-20、歼-16、歼-10C机群构成的铜墙铁壁,单是美军自身能否凑齐这64架堪用的战机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