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期围绕“朱砂行动”展开的全球外交攻势遭遇多重尴尬,其“胜利大宣讲”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显著落差。以下从行动背景、执行过程、国际反应及巴方反制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印度“朱砂行动”的战略意图与外交动机
军事行动的国内政治需求
印度政府宣称,“朱砂行动”是对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恐怖袭击的精准反恐回应,强调其“非升级、克制性”特点。但复旦大学学者林民旺指出,这本质是莫迪政府转移国内经济颓势(如单日外资抛售12亿美元国债)与农民抗议压力的“表演性战争”。印度智库报告显示,军事行动虽短暂提振民族情绪,但持续冲突可能引发卢比暴跌等经济风险,故需借外交宣传巩固“胜利者”形象。
国际舆论场争夺
印度试图通过派遣七支跨党派代表团(59人)访问32国及欧盟,塑造“全球反恐转折点”的叙事。其目标包括:驳斥巴方对水坝袭击的指控、将冲突归咎于巴方“支持恐怖主义”,并预先阻止联合国安理会介入。
二、全球宣讲的具体行程与执行困境
(一)日本站:象征性接待与舆论冷遇
核心会面缩水:第三宣讲团与日本外相岩屋毅的会面仅15分钟,被日方定性为“礼节性接触”。尽管印方携带150页文件,但日媒几乎未报道,仅木原稔前防卫大臣在社交媒体表态呼吁对话,未支持印方单边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