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撕裂夜空,以16马赫的极速跨越2000公里,精准砸向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尽管以军宣称“成功拦截”,但跑道上的弹坑与350米偏差的实战数据,却暴露出铁穹系统在超音速武器面前的力不从心。这场跨越红海的“非对称战争”,再次将胡塞武装的战术革新与以色列的科技霸权推向角力台前。
一、胡塞“沙漠黑科技”:从拖鞋军到导弹玩家的逆袭
传统印象中,胡塞武装是“AK配拖鞋”的游击武装,但近年来其装备迭代速度令人瞠目。2024年9月首次试射高超音速导弹时,西方情报机构还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伊朗零件的拼装玩具”。然而随着“巴勒斯坦-2”型导弹11分钟突防以色列腹地、击穿美军MQ-9无人机等战果接连曝光,胡塞已证明其具备“手搓导弹”的完整工业链。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与高机动变轨技术,既能规避卫星侦察,又可突破多层防空网,其技术源头显然超越了传统代理人战争的范畴。
胡塞的战术智慧同样不可小觑。每次袭击均选择国际航班密集时段,利用民航雷达信号作掩护,迫使以军拦截时投鼠忌器。而此次袭击后仅24小时,胡塞又对红海货轮发动“袭船战”,用无人机与反舰导弹编织立体火力网,将能源通道化为博弈筹码。这种“导弹+非对称袭扰”的组合拳,让装备精良的对手陷入“防不胜防”的泥潭。[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