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后人致信,邓小平:立即保护陈独秀墓

时间:1700704787
来源:

而对父亲归葬故乡的遗愿,陈松年自然不敢忘却,用了五年时间攒够了回乡的资金。1947年,陈松年将父亲陈独秀和祖母谢氏的灵柩归葬故乡安庆,并分别与母亲、祖父合葬,分别立碑。出于保护父亲墓地安全的考虑,他为父亲立碑也用的乃是“仲甫”名讳而非“陈独秀”。

而此后的31年间,陈松年更是从未携带家人前去祭祀。至于其中的缘故,既有父亲敏感的身份,也更有时局之故,一如十年时期。

1979年,时值陈独秀诞辰100周年,加之此前陈独秀的功劳也得到了肯定,而在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的蓝天的主导下陈独秀的墓也终于得以简单的修缮。当时由安庆文化局出资200元,请数位农民挑土抬高坟茔,并重新以四个儿子的身份为父亲立碑(原碑早已被挖去铺路),而名讳上也写了“陈公仲甫字独秀”。

1981年5月,一位陈家后人给邓小平写了封信。

信中除了反映陈松年住房、子女就业、故居问题之外,对于陈独秀墓也请示新修。

邓小平阅后批示转到地方,对于陈独秀墓做出了重新立碑,并当做文物保护起来的决定。就这样安庆市拨款2万元,进行了相对完善的整修,并由张建中提写了“陈独秀之墓”的墓碑。1983年,历经三年、多有波折,陈独秀之墓正式完工。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陈独秀墓没有封顶,这也是出于尊重陈松年的意思,毕竟当时陈独秀仍没有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