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恐怖主义:当“法国艺术”撞上“中国速度”
达索公司用20年时间交付300架阵风,已被西方视为工业奇迹;而中国在同一时期,在量产600架歼-10的同时,还下饺子般推出了400架歼-16、300架歼-20、百架运-20……这还没算上持续生产的歼-7、歼-8等二代机。法国人为了维持阵风生产线,不得不优先满足阿联酋、印度的订单,让本国空军苦等新机;中国却能在保障自用前提下,同时向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多国交付先进战机。
现代战斗机的生产本是全球供应链的终极考验:F-35需要18个国家的3000家企业协作,而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将歼-20的脉动生产线节奏压缩至每月3-4架。美国航空制造业的空心化在此刻暴露无遗——波音生产线上的F-15EX年产量仅12架,尚未达到中国055驱逐舰的建造速度。
数量即质量:1800架隐形战机的数学威慑
贝卡谷空战曾被西方奉为“质量碾压数量”的圣经,但当时以色列的F-15/F-16对叙利亚米格-21已有代差优势。如今面对歼-20与F-35的同代竞争,美军的质量优势正在蒸发。兰德公司的报告显示:在台海冲突想定中,美军需要投入60%的太平洋空军力量才能维持局部制空权,而中国仅需调动30%的东部战区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