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们,这场“夜袭风暴”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人道灾难:无人机残骸击中居民楼,平民在睡梦中遭殃,双方都宣称拦截大量敌机,但现实是拦截率参差不齐,俄国防部曾称一昼夜击落338架乌无人机,却无法阻止关键设施损毁。笔者分析,乌军的无人机优势源于自产能力——泽连斯基称,乌每年生产超百万架无人机,部分获外国援助,用于远程打击。而俄方虽反击猛烈,但防空系统如“山毛榉”屡屡失效,暴露了其技术短板。这场风暴印证了笔者早前观点:无人机已成现代战争核心武器,能源设施就是21世纪的“战略高地”。(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
能源战:俄军的“无油可战”绝境与乌军的精准博弈
看官们,炼油厂遇袭非小事,它正将俄军推向“无油可战”的绝境。能源是战争的血液,坦克、装甲车没了燃料,就是一堆废铁。布良斯克加油站和伊尔斯基炼油厂的损毁,直接影响了前线补给——卢甘斯克的一个关键燃料库在乌军和“阿泰什”游击队配合下遭袭,仍在燃烧,这燃料库负责供应俄第41集团军和第20合成集团军,一旦中断,部队机动性将大打折扣。笔者观察到,乌军战术已升级为系统性打击:自2023年9月以来,乌方对俄炼油厂发动约100次袭击,旨在破坏俄战争经济。效果显著:俄专家估算,约21%的炼油设施被毁,若持续,将引发严重燃料危机。有趣的是,俄国内出现批评声,战争博主质疑石油企业“故意被击中”以牟利,因炼油厂爆炸可推高油价,让寡头受益——这暴露了俄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