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濠江流向黄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家国乐章”

时间:1756455062
来源:

4月13日,《黄河大合唱》首演成功,随后传遍全国,仅1940年就在晋察冀边区演出百余场,1944年被译成英文后更成为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号角”。毛泽东曾连声称赞,周恩来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有报纸评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在延安,冼星海发现了音乐的阶级属性,领悟到为什么人民的呼声是最有力量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

此次创作后不久,冼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郑重写道:“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

回响:“写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

俄罗斯莫斯科,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一站。今年5月的第十四届“莫斯科之春”音乐会上,中俄学生共同唱响《黄河颂》等歌曲。

“希望两国年轻学子以音乐搭桥,谱写中俄友谊新篇章。”活动策划人左贞观说。这位俄籍华裔作曲家同月出版了著作《冼星海在苏联》。

1940年,冼星海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前往莫斯科工作,后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阿拉木图等地,期间坚持创作,直至194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