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非孤立的战术花絮,而是一场深度变革的序曲。 美军退役情报官布鲁斯一语道破天机:当士兵连反抗的目标都找不到,恐惧将以几何级数飙升。乌军此役,正是利用这种“非对称恐惧”,以数百美元的自杀式机器人和无人机,撬动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传统装甲防线 。其核心在于:低成本、零伤亡、高效能的心理摧毁。 地面机器人集群负责物理封锁和定点爆破,无人机则提供持续监视、精准打击(非致命震撼弹或致命攻击)和精神压迫。俄军士兵社交媒体上疯传的“拼命?连敌人都看不见!”,正是这种战术心理威力的最佳注脚。[page]
二、 日内瓦的沉默:法律撞上“铁墙”
公约起草者们纵有万般想象力,也绝难预料会有“由算法控制的机器执行俘虏”这一天 。
核心困境骤然浮现:
“捕获者”是谁? 是遥控的乌军士兵?是编写算法的工程师?还是无人机和机器人本身?责任主体模糊不清。
“人道”如何界定? 无人机使用高压电流制服反抗者算不算酷刑?切断通讯导致战俘精神崩溃是否违反公约?机器人冰冷的程序逻辑能否理解“人道”的界限?英国皇家战争研究所卡特琳教授的警告振聋发聩:当机器人成为前线执法者,‘虐俘’的定义将被彻底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