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来看,三大变量将决定战局走向:
美国大选周期:若特朗普连任概率上升,莫斯科可能放缓攻势以待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反之,俄军或发动夏季战役迫使基辅崩盘。
欧盟战略自主:马克龙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倡议若落地,可能部分抵消美国撤出带来的安全真空,但德法间的分歧仍是最大障碍。[page]
中国因素:尽管北京保持中立,但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客观上为莫斯科提供了战略续航力,这一点白宫心知肚明却避而不谈。
笔者研判,2025年秋冬季可能迎来转折窗口。若俄军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普京或转向“冻结冲突”策略;反之,基辅政权恐面临存亡危机。而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最终可能催生一份残缺的和平协议——既不足以终结战争,又无法阻止新一轮军备竞赛。
当特朗普宣称“和平即将到来”时,乌东战壕里的士兵仍在用肉身抵挡温压弹的烈焰;当普京谈论“共同起草备忘录”时,黑海深处的潜艇正悄然调整导弹发射参数。这场21世纪最复杂的地缘博弈,终将证明一个古老真理:和平从来不是强者的恩赐,而是弱者用鲜血书写的休止符。
看官须知,战场上的寂静往往比炮火更危险——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下一轮屠杀的扳机已然扣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