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的俄军无人机支队同样全力反击,一方面搜索城区乌军,另一方面精准打击乌军后勤补给线。双方无人机在城郊上空交织成火力网,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次遭遇战。看官需知,这类对抗已不再是简单的侦察-打击循环,而是算法、电磁干扰与反干扰的科技博弈。
(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FAB‑3000:乌军的地道恐惧
面对俄军重磅航空炸弹FAB‑3000,乌军士兵已不敢进入楼房,只能蜷缩于地道。这种炸弹当量相当于数吨TNT,一弹便可把整栋建筑夷为平地。即便躲入地下,士兵仍要承受通风恶劣、空间压抑的心理折磨,战斗力持续衰减。
俄军则借机使用钻地弹、灌水等手段清剿地道,迫使乌军在“窒息”与“暴露”间艰难抉择。笔者观察到,心理威慑有时比实际杀伤更有效——FAB‑3000尚未落下,守军已自困于地下。[page]
四、进展缓慢的关键:无人机旅的压制
俄军在红军城推进迟缓,主因在于无法有效压制城西的乌军无人机旅。该旅每天发动数十轮攻击,俄军进城部队越多,遭到的打击越密集。为应对此威胁,俄军部署了新型防空系统并加大反无人机力度,但乌军凭借灵活战术仍保持压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