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悬念:是否会沿用苏-57的“产品30”发动机存疑,更可能搭载AL-41F1的改进版,确保1.8马赫以上超巡能力。
正如北美军事论坛的调侃:“如果F-35是全能步兵,苏-75就是轻装刺客”。其设计逻辑明确——用超音速机动性压制F-35的亚音速优势,用相对低成本换取对隐身战机体系的“不对称打击能力”。
三、俄罗斯空天军的“选择题”:为何冷落自家人?
耐人寻味的是,俄国防部对苏-75的态度始终暧昧。纵观其装备规划,可见端倪:
苏-57列装缓慢(2027年前仅76架),苏-35S/Su-34仍是主力;
米格-35遭“雪藏”,中型机在俄体系中被边缘化。
究其根源,俄空天军的战略需求已从苏联时期的“专机专用”转向“一机多能”。在军费有限的前提下,重型机的大航程、多任务能力更具性价比。苏-75的定位更接近“前线战机”,与俄“纵深打击”学说存在天然矛盾。因此,苏-75的命运很可能重演米格-29的尴尬——外销热卖,内装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