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战术核心在于“精准打击”与“成本压制”:
目标选择:仅针对与以色列关联船只,避免与美欧正面冲突;
地理优势:扼守曼德海峡——全球12%贸易量的咽喉要道;
舆论杠杆:以“支持巴勒斯坦”为道义旗帜,换取中东民众的隐性支持。
笔者曾分析:“现代战争已从钢铁洪流的碰撞,演变为掐断物流命脉的‘绞杀战’。胡塞武装深谙此道——他们不需要占领领土,只需让对手的贸易成本飙升,就能撬动战略天平。”[page]
红海危机背后的全球链式反应
胡塞武装的航运禁令已触发多重效应:
航运成本暴涨:绕行非洲好望角使亚欧航线增加10-14天航程,运费飙升300%;
能源市场震荡:国际油价单周跳涨8%,欧洲天然气期货创年内新高;
大国博弈升级:美国组建“红海护航联盟”,但埃及、沙特等地区强国拒绝参与,暴露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裂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对“以色列关联船只”的定义极其灵活——从船东国籍到货品来源均可成为打击理由。这种“模糊战略”迫使全球航运公司开展自我审查,无形中放大了封锁效果。(本文由AI辅助生成)[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