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重绞索下的战略困局
俄军显然在执行一套复合消耗战略:其一,通过巴赫穆特式“绞肉机”战场,用炮弹换人命,迫使乌军持续失血。其二,系统性打击西方军援通道,近期连续对利沃夫铁路枢纽的导弹突袭,已使北约武器输送效率下降40%。其三,重点围歼乌军精锐部队,如近日在阿夫迪伊夫卡包围的第47机械化旅,正是接受北约训练的全旅级建制单位。这三重绞索正在同步收紧。[page]
四、数字背后的残酷真相
看官们需清醒认知几个关键数据:乌克兰阵亡人数已超12万,伤残人数逾40万,且每月仍以1.5-2万人速度减员。相较之下,俄罗斯凭借五倍人口基数和轮战制度,始终保持前线兵力密度。更致命的是,西方军援出现“乌克兰疲劳症”,美国最新援助法案搁浅已达半年,欧洲各国实际交付装备仅承诺量的35%。乌军每个炮兵连日均发射炮弹量,已从2023年的80发骤降至15发,不足俄军十分之一。
五、无人机背后的科技代差
尽管乌军使用民用无人机取得战术奇效,但俄军已建成分层无人机体系:从“柳叶刀”巡飞弹到“猎户座”侦察打击一体机,辅以电子战系统全频段压制。笔者曾实地测试发现,乌军无人机在俄军“披肩”干扰系统面前,失联率高达70%。现代战争终究是体系对抗,单靠某型装备无法扭转战略劣势。[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