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中国战略定力的无形压力。 面对德方之前的挑衅,中方反应坚定、沉着、有力。既有外交层面的严正表态,也有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果断措施。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战略定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捍卫国家利益,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让中国屈服。在这种强大的定力面前,冲动和挑衅显得苍白且危险。贝尔伯克们的“麦克风”,喊不出他们想要的结果,反而可能喊塌了对话的桥梁。
四、未来展望:听其言,观其行,朋友来了有好酒
所以,我们看到,在电话里,贝尔伯克的态度出现了显著“回调”: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尽早访华、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妥处分歧推进关系。王毅外长也给予了回应:欢迎其适时访华。
(本文由AI辅助创作)
但是,同志们,外交辞令的缓和,不等于问题的彻底解决。 对于德国,对于欧洲,我们始终抱有发展友好合作的意愿。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朋友,也始终愿意结交新朋友。“朋友来了有好酒”,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源远流长。
然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听其言,观其行”。贝尔伯克外长能否真正汲取教训,将承诺落到实处?德国政府能否理顺内部政治纠葛,形成稳定、务实、可持续的对华政策?这都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