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放话“24小时结束战争”,拜登政府则陷入两难:若放弃乌克兰,将失信于盟友;若持续卷入,恐拖垮美国战略资源。俄罗斯则趁势加大攻势,近期夺取阿夫杰耶夫卡,意在占领更多筹码,为未来谈判铺路。泽连斯基释放谈判信号,既是向西方示弱求援,也是试探俄罗斯底线。但普京的要价从未降低:乌克兰去军事化、承认克里米亚及四州归属——这些条件基辅绝难接受。[page]
四、东大的角色与“民用无人机”的启示
战中值得一提的是东大的立场。东大始终呼吁和平谈判,反对单边制裁,同时与俄乌均保持贸易往来。东大制造的民用无人机更成为战场焦点——虽明面禁止军售,但其产品因性价比高超,被双方广泛改装使用。这一现象折射出现代战争的灰色地带:民用技术稍加改造即可转为军用,而供应链全球化使得“中立”变得复杂。东大虽未直接介入,却已成为战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战争终点:取决于大国的“不耐烦”
俄乌战争的终结,最终将取决于大国的“成本核算”。美国若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则可能压乌妥协;欧洲若经济撑不住,或会推动“冻结冲突”;俄罗斯若战场获利不足,也可能接受暂时停火。泽连斯基的“两到三年”宣言,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回应大国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