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工业体系的骨架,更是神经。没有芯片,再庞大的制造机器也不过是一堆沉默的钢铁。而今天,东大正站在一场无声战役的核心——从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转向自主攻坚的深水区。外部封锁越狠,内部突围就越急。ASML被迫收紧对华出口,台积电调整大陆业务,这些看似被动的信号,实则正在倒逼东大国产设备加速替代。成熟工艺的突破与系统协同的创新,已成为逆袭的关键。这场耐力赛的胜负,藏在未来十年的产业惯性里。
笔者曾多次强调,芯片战争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它比拼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生态的韧性。东大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市场优势和政策扶持,逐步构建起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但在高端制程、关键设备和材料领域,仍受制于人。ASML的光刻机、台积电的代工,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墙,恰恰成了东大自主创新的最大催化剂。外部压力,从来都是技术突破的助燃剂。[page]
看官们或许还记得,笔者在早前的分析中提过,东大的芯片产业正处在“换轨期”。所谓换轨,就是从依赖外部技术输入,转向内生性创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投入、试错和积累。成熟工艺的突破,看似不如7nm、5nm那样耀眼,但却是产业根基的关键。28nm、14nm制程的全面国产化,意味着东大在绝大多数工业、汽车、物联网领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才是真正的“底盘稳定”。(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