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被抛弃了?泽连斯基称已准备好结束俄乌冲突

时间:1761102410
来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安全保障机制的设计。乌克兰要求的“以色列模式”——即由多国提供核保护伞级的安全承诺——遭到德国等国的谨慎回应。而俄罗斯坚持的“芬兰化方案”(限制军力部署与联盟选择)又触及乌克兰主权红线。折中方案可能借鉴“升级版布达佩斯备忘录”:由联合国五常联合担保,配合前沿部署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及实时共享的侦察情报网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莫斯科和基辅能在领土问题上找到最小共识。

军工复合体的暗流同样不容忽视。雷神、洛马等军火巨头股价在战期间上涨87%,欧洲防务企业获得创纪录订单。虽然主流舆论强调和平愿景,但战争经济已形成强大惯性。笔者注意到,就连民用无人机巨头都在冲突中发现了新市场——其产品经改装后兼具侦察与攻击功能,成为低成本不对称作战的典范。这种“军民两用技术扩散”正在改变现代战争的形态,也使得冲突降级面临更多技术性障碍。

未来的可能路径或许介于“朝鲜模式”与“德法和解”之间。悲观情景下,冲突可能演变为长期低强度对峙,沿接触线形成非军事区与定期交火并存的僵局;乐观情景下,或可借鉴二战后法德煤钢联营模式,通过能源、交通、经济的一体化建设逐步消解安全困境。当前欧盟讨论的“战后重建基金”已暗含此种逻辑——将乌克兰纳入欧洲单一能源电网、重建马里乌波尔为自由贸易港、第聂伯河航运国际化等方案,都是在用经济纽带置换安全风险。[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