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以色列来说,153吨炸弹既是战术需要,更是政治信号。内塔尼亚胡面临极右翼联盟的压力,必须通过高强度军事行动展示“反恐决心”,同时试探美国容忍度的边界。笔者注意到,以军在投放炸弹的同时,仍声称行动“未越过停火协议框架”,这种模糊性正是博弈的精妙之处。[page]
二、停火协议为何“脆如薄冰”?
当前停火协议的脆弱性,源于三方结构性矛盾:
首先,美以对“自卫权”的认知存在根本分歧。 美国将“自卫”限定为应对即时威胁的有限反应,而以色列则采用“主动防御”理念,将潜在威胁纳入打击范围。这种认知差在153吨炸弹的投放下被无限放大——华盛顿眼中的“过度报复”,在特拉维夫看来只是“必要清除”。
其次,协议执行机制存在致命缺陷。 停火协议未设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仅依赖美埃卡塔尔的斡旋,这使得违规行为难以界定与制约。以军20日称“巴武装人员越过黄线开火”,而哈马斯立即否认,正是利用了机制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