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GJ-X也有局限。它可能缺乏有人平台的决策灵活性。现代战场瞬息万变,无人机依赖数据链,一旦被干扰,可能沦为“瞎子”。而轰-20凭借飞行员的主观判断,可实时调整战术,尤其在复杂地形如南海或山地战场中,这种能力至关重要。此外,GJ-X的载荷可能不及轰-20。轰-20预计可携带多枚长剑-20巡航导弹或大型钻地弹,而GJ-X或因尺寸限制,载荷受限于中小型弹药。
三、战略格局:从“替代”到“互补”的演进
那么,GJ-X和轰-20的关系,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答案显然是后者。纵观全球军事发展趋势,无人与有人平台的协同作战已成为主流。例如,美军在“忠诚僚机”项目中,让F-35指挥无人机群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中国在歼-20双座版开发中,也透露出类似思路。
具体到轰炸机领域,GJ-X可与轰-20形成高低搭配。轰-20作为战略核心,负责核威慑和高端常规打击;GJ-X则作为“影子力量”,执行高风险侦察、电子干扰或饱和攻击。例如,在台海或南海Scenario中,GJ-X可先行渗透,识别防空漏洞,轰-20随后跟进,投放重型弹药。这种组合既提升了体系生存力,又降低了整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