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导弹如同智能手机,硬件可仿制,但操作系统与生态才是核心。霹雳-15的对抗算法每周通过数据链更新,就像不断换锁的保险库。即便破解当前版本,下次交锋时已是全新密码体系。
3. 工业狼群节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某院所工程师透露:“他们拆解一枚导弹的时间,够我们升级三代。”这种“迭代速度碾压解析速度”的策略,使逆向工程如同“追逐光速的阴影”。
结语:残骸背后的真正较量
这枚坠落在印度田野的霹雳-15,恰似当代军事科技竞争的隐喻:看得见的残骸可能被解剖,看不见的技术进化树永远在生长。当DRDO实验室仍在为导引头灵敏度提升5%而欢呼时,成都132厂的生产线上,新一代霹雳-XX已经完成总装——它的导引头里,装着AI目标识别芯片。
正如一位退役大校在内部研讨会上笑谈:“让他们研究吧,等阿斯特拉Mark-2量产时,我们的导弹可能已经能自己写战报了。”